18号台风“桦加沙” 登陆,新能源物流车如何安全配送?
最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已加强为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以上,预计将于9月23日凌晨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并逐渐向广东中西部至海南岛东北部一带沿海靠近。广东多地已升级预警等级,但是即使“五停”,但生活、生产物资运输、防灾救险物资运输可能不降反增。

对于新能源物流车货运司机以及运营商而言,台风等恶劣天气虽然是巨大挑战,但是并不能阻挡服务客户的脚步。在此,除了提醒奋战在一线的货运司机及运营商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和做好防台风措施外,电车资源综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布的防御政策以及新能源物流车行业相关专业知识,整理了一份应对指南,仅供大家参考。
交通运输部及各地发布防御台风措施
电车资源获悉,根据防御台风有关预案及工作程序,交通运输部于9月22日14时提升台风防御响应为二级并已派出工作组赶赴广东,指导相关单位加强联动、压实责任,落实预警“叫应”机制和主动防御措施,全力保障行业运行安全平稳有序。

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海事部门充分发挥防台风协调联动机制,切实做好北上南下船舶管控工作,共同做好本轮超强台风的避风组织工作。琼州海峡客滚运输预计将于23日下午停运,46艘客滚船将前往三亚水域避风。
广东海事局分区分类细化船舶防台避风措施,对13511艘次船舶开展“一对一”点名核查,发布预警信息4万余条次,转移超1万艘次沿海船舶前往合适水域避风,并采取“海巡、空巡、电巡、岸巡”的方式,对码头、船厂、桥区、锚地等重点避风水域进行再核实、再检查,坚决做到“应停尽停、应关尽关、应撤尽撤”。
海南海事局启动“海事+气象”联值联勤联动机制,多渠道、高频次发布预警信息。紧盯南下避风船舶,做好动态盯防、安全提醒、交通组织、服务保障等工作。针对渔船风前集中返港,强化航行密集区点验预警,防范商渔船事故。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根据对台风路径和极端天气的研判,科学动态、高效地对受影响区域的救助力量进行优化调整,在海口至东山海域部署10艘大功率海洋救助船、4架救助航空器、8支应急救助队,预置23艘应急联动船舶,开展24小时应急值守。
交通运输部表示,将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加强监测预警和调度指挥等工作,指导各有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单位,上下联动、压实责任,紧盯海上、内河重点水域,紧盯港口、海上工程项目等重点领域,强化主动防御,严格执行恶劣天气禁限航规定,有序锚泊、加强系固,切实做好台风防御工作,合力筑牢安全防线。
新能源物流车台风应对全流程指南
事实上,台风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沿海的船舶首当其冲,城市交通运输也因台风带来的暴风雨天气影响,面临强风、暴雨、内涝等挑战。
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辆的电池系统、电力线路等对涉水和潮湿环境更为敏感,需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本指南基于最新行业标准和应急实践,从预警准备、应急响应、灾后恢复三个维度,提供可操作的应对方案。
(一)台风预警阶段:合理安排配送任务
台风预警发布后,需根据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等级采取递进式防控措施。新能源物流车司机以及运营商应密切关注气象部门 发布的天气预报,合理做好运输规划。
车辆安全检查清单需重点关注电池系统:按照GB/T18383.3国家标准,新能源车辆虽能在10cm 水深以20km/h 行驶,但实际操作中应执行更严格标准——积水超过30cm绝对禁止通行,涉水时间单次不超过10分钟。检查内容包括:电池组密封状态(查看壳体有无裂缝)、充电口防水盖密封性、底盘线束接口防护情况。轮胎气压应调至标准值上限,增加排水性;同时测试ABS和ESP系统是否正常启动。
运营商应急指挥中心需启动三级响应机制:蓝色预警时调整生鲜等敏感货物运输计划,为每辆车配备防水布、沙袋和应急电源;黄色预警期间暂停前往低洼区域的运输任务,组织司机进行台风应对培训,重点演练积水路段判断和车辆脱困技巧。充电场站需提前清理排水沟渠,对充电桩进行 "三加固"——底座螺丝紧固、电缆接口密封、顶棚防风加固,确保设备防水等级达到IP65以上。
(二)台风响应阶段:动态防控策略
当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或红色预警时,需立即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新能源物流车应全面暂停运营,优先选择地势较高、远离树木和广告牌的空旷区域停放,绝对禁止在地下车库、低洼地带或高压线下滞留。
停车后需执行 "三断四查" 流程:断开低压蓄电池电源、关闭总电源开关、拔下充电插头;检查门窗密封、手刹拉紧、轮胎胎压、应急物资完备性。
在途车辆应急处置需遵循 "三不原则":不强行通过积水路段、不盲目尝试启动熄火车辆、不接触涉水后的高压部件。如遇道路积水,可通过观察路缘石或其他车辆涉水深度判断,当水深超过轮胎1/3时必须绕行。若车辆意外进水熄火,司机应立即撤离至安全区域,拨打运营商应急电话,同时拍摄车辆位置和积水情况作为保险理赔依据,切勿尝试自行救援。
运营商调度中心应启用GPS实时监控系统,对所有车辆进行动态追踪,每2小时更新一次位置信息。建立 "司机-调度-维修" 三方通讯群,确保异常情况能在5分钟内响应。应急物资储备需满足 "一车一备" 标准:包括应急灯、破窗器、急救包、5米以上拖车绳、便携式充电器和3天份量的饮用水与干粮。
(三)灾后恢复阶段:科学处置流程
台风过后需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方可恢复运营。车辆恢复分三步进行:首先观察停放区域积水是否退至10cm以下,检查车身有无明显损伤;其次打开车门通风30分钟后再启动电源,观察仪表盘是否有电池故障、绝缘报警等异常提示;最后进行短途试驶,测试制动、转向和动力系统是否正常。
电池系统检测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重点进行绝缘电阻测试(应≥500Ω/V)和电池包密封性检测。若发现电池组进水,需立即停用并隔离存放,按照《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处置,严禁自行拆解或继续使用。
同时,充电场站也需第一时间执行 "先检测后供电" 原则对充电设施进行检修:检查充电桩壳体有无变形,用兆欧表测试绝缘电阻,确认接地系统正常后再通电试运行。对于受损充电桩,应设置明显警示标识并隔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严禁非授权人员擅自操作。
保险理赔需准备三类证明材料:气象部门出具的台风预警记录、车辆定位系统的行驶轨迹数据、维修机构的技术检测报告。特别注意保留涉水瞬间的现场照片和视频,清晰显示积水深度与车辆位置关系。对于投保了新能源汽车专项险的车辆,需在48小时内报案,避免因证据不足影响理赔进度。
结语:对于经历过多次台风洗礼的老货运司机而言,防台风“自有妙招”。最后,也欢迎广大货运司机分享自己应对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候的经验,助小白司机度过“风雨”,共见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