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电动重卡在深圳港口运营调研
电动重卡在钢铁、港口、矿山等高耗能短倒运输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了电动重卡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少可借鉴的运营经验。
在港口场景中,电动重卡凭借零排放、低噪音和高能量利用率优势,显著提升了短驳运输的绿色化水平。部分试点港口已实现电动重卡与自动化装卸系统的协同作业,大幅提高运输效率并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具体到各个港口,电动重卡的运营情况各不相同,对此绿色重卡走访了多个典型港口,发现不同地区在充电设施布局、车型选型及运营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以深圳港口的电动重卡运营为例(港口外部运输,不涉及港内短倒运输)。在今年初,深圳某港口物流运输企业购置了10台电动重卡并投入运营,其运输的路线为深圳盐田港至东莞的工业园区,或者广州的工业园区至深圳盐田港,单程运输距离在200公里之内,车辆日均行驶里程在400公里之内(往返运输),运输任务主要集中在集装箱的短途驳运。
据该运输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企业有300余辆牵引车从事港口集装箱运输,为响应国家号召,厉行节能减排,积极实践“油转电”,推动重卡电动化运输。在今年初,经过对比多家电动重卡主机厂的车辆以及营销政策,最终选择了一家新势力重卡车企的4×2牵引车,首期购置了10台电动牵引车试点运营。
经过半年多的实际运营,该负责人告诉绿色重卡,电动重卡的运营表现超出预期,百公里电耗稳定在100度左右,部分路段甚至低至90度,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现在每台电动重卡每月可节省燃油成本超10000元,同时维护成本也较传统燃油车大幅下降。
司机反馈车辆动力响应快,驾驶体验更优,尤其在坡道起步和低速行驶时表现稳定。现在车队司机普遍更愿意驾驶电动重卡,车辆的智能化配置也减轻了操作负担。企业计划继续扩大电动重卡的投放规模,预计将新增50~100台,逐步替代电动重卡运营数量。

据调研,该运输企业主要从事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货源较为稳定,特别是集装箱标准化程度高,不存在超标超载的情况,绝大部分的集装箱达不到车辆的标载运输上限,车辆实际载重普遍低于车辆标载重量,这为电动重卡的高效运行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大湾区的路况较好,进一步降低了车辆的运输能耗,提升了车辆的运输效益。
此外,该企业在货仓附近建设了专用充电站,实现装卸与充电的高效衔接,有效缩短车辆等待时间。充电时段多集中在装卸货间隙以及夜间,并利用峰谷电价策略补电,进一步压缩补能成本。
该运输企业负责人表示,该企业在计划新增电动重卡车辆的同时,将同步扩建充电基础设施,与当地的电网公司及充电运营商加强合作,探索光储充一体化场站建设,提升充电保障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企业将优化车辆调度与充电排班系统,实现运力与补能的智能匹配,进一步提高电动重卡运营效率,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港口运输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模式。

从该物流运输企业“油转电”实践运输来看,电动重卡的规模化应用不仅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更在减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港口的绿色运输建设。
该运输企业电动重卡运输只是深圳港口电动化运输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物流运输企业已经或者正在积极进行“油转电”转型。
绿色重卡将持续追踪报道深圳及全国港口电动重卡的应用进展,请持续关注绿色重卡相关报道,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文/ 电车资源 赞军)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电车资源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电车资源)及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