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

返回

电车资源

如何让无人车跑成"网"?深圳给出新范式

政策法规
原创
无人物流车 陈悦琳 ·
2025-09-28
评论

无人车的赛场,深圳以一贯的卷度杀进来了。

9月25日,随着第19届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供应链博览会开幕,全球首个以“无人车经济产业”为主题的专业展会——2025世界无人车经济博览会同步亮相深圳。

20250928100610130821131.png

伴随无人车技术的集中登场,深圳无人城配正从边缘样本走向产业风口。

当“技术项目”升维为“城市工程”

就在展会期间,美团的无人微型货车获得深圳首个无人城配跨区联网许可,覆盖龙华、坪山、南山、宝安、龙岗五个行政区。

早在8月15日,美团首批无人微货就已经在龙华启动道路测试。据了解,其设计目标在于承担30公里以上配送任务,是向城市级物流网络迈进的标志性车型。

这一跨区联网许可,被业界视作深圳无人配送从“局部试验”通向“城市网络”的关键一步。

然而,一款新车的上路许可,为何能被拔高到“城市级”战略的关键一步?

答案并不全在车本身,而在于其背后——深圳有关无人车的制度设计、标准框架、治理机制与生态协同路径。

实际上,无人配送车在中国最初的阵地是北京。早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顺义区等地,自动驾驶与无人配送技术已开展公开道路测试。

2021年,北京出台“支持无人配送车辆获取路权”的政策,允许部分无人车在特定路段上路试运行。于是,新石器、小马智行、白犀牛等无人车企,很快就在北京走出一条“牌照+测试路权+车路协同”的可能性路径。

20250928100633716111118.jpg

可以说,北京的样板作用在于首次将无人配送纳入交通制度考量,给予某些路段、某些等级车辆开放权限,让技术得以在真实道路展开试验。

但与此同时,制度边界也很明显——这些权限主要集中在城市边缘道路、辅助道路、封闭园区或半开放道路,对于主干道、高密度交通节点、跨区路径、全天候运行等环节,其制度体系尚未完全覆盖。

换言之,北京赋予了无人车上路资格,但尚未回答无人车如何跑得遍、跑得多和跑得久等核心问题。

这些并非北京独有的困境,而是所有探索城市遇到的共性瓶颈:技术验证成功易,城市级规模化落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的实践——并不是简单把做过的车、路权制度复制过来,而是借助北京给出的“制度样板”,在地方条件中重新设计一套能支撑规模运行的制度架构,提供了一份融合了顶层设计、协同智慧和精细监管的“城市级解法”。

深圳无人车如何满街跑

深圳乃至全国首份《功能型无人车月度运行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8月,深圳功能型无人车数量为764台,其中无人物流车总量达416台。

20250928100645711929041.jpg

此外,深圳已向功能型无人车开放路权线路1170条,总计3185公里。聚焦8月,新增开放线路达44条,里程共339公里。

一连串的数据展现深圳无人车产业的蓬勃心跳。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支撑起这股火热势头的,究竟是哪些硬核行动?

深圳的答案,是一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系统性打法。

早在今年3月,深圳就已经提出共建自动配送测试阶段2.0时代,并为此打造出“4123总体架构”:以规模化、规范化、商业化、网联化“4化”为目标,清晰指明了发展路径;组建市级“1运营主体”,整合路侧设施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部署服务,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谈判内耗;同步打造物理世界的智能路网和数字世界的协同路网“2路”,夯实基础设施;打通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公众服务“3平台”数据,构建共赢的生态闭环。

顶层设计之后,亟需具体的“交通规则”。

5月的最后一天,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全市域开放、全车型覆盖、全场景应用”的道路开放技术指引。

这份指引不仅明确了道路开放的评估原则,更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道路复杂度分级体系,让什么样的车、能在什么样的路上跑、需要满足什么条件,都有了明确的标尺。

在智能调度方面,深圳上线的市级管理平台,将以往漫长的审批流程压缩至“秒审秒批”,为企业商业化落地按下快进键。

更核心的突破在于,平台实现了全国首个基于六维度的动态路权管理:系统能根据道路、车道、时间、车速、车型和运行规模,动态调整车辆的通行权限,实现从“一刀切”禁止到“精细化”授权的跨越,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释放了城市路网的潜力。

而正是这种精准监管的能力,给了政策更大胆松绑的底气。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徐炜此前曾透露,深圳正在修订深圳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管理细则,将允许无人测试、放宽抽检比例

这项前沿科技还在融入城市最深层的支撑骨架。通过联动三大公交企业,深圳将传统公交场站升级为无人车综合保障中心,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共享复用。全国首个“公交体系+无人配送”融合运营的初步框架在深圳落地生根。

除了主动出击规避无序生长外,深圳也注重在实践中持续完善,实现规则的“小步快跑”。

9月26日2025全球无人配送产业发展峰会上,深圳正式推出功能无人车标准体系2.0,覆盖了从安全运营、道路通行到场站管理的全链条,为所有无人车玩家进一步建立了统一的“城市语言”和“交通规则”。

20250928100702873521988.jpg

结语

从1到N,深圳的制度创新和系统创新证明,无人配送的最终瓶颈不在实验室,而在街头;不在代码,而在法规。

不过,无人配送终究是一项嵌入城市体系的长周期工程。

其他城市在学习时,核心并非复制条文,而是借鉴其打破部门壁垒、用智慧监管为创新“开路”的系统性思维。

当权威机构预计2025年中国低速无人车销量将超4.7万台、销售额达185亿元时,一场关乎地方政府统筹能力、财政耐心乃至城市格局的综合大考也悄然启幕。

展开余下全文
在app内打开
提示
确定

文章提到的车

新浪微博
朋友圈
微信好友
QQ空间
我来评论两句

表情

相关文章
 0
发表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