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文章

电车资源

李强治:共享出行行业政策分析

视点
其它
电车资源 ·
2019-05-18
评论

517日,2019中国(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大会在星河湾大酒店召开。在下午的网约车专场上,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主任李强治博士对共享出行行业政策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读。

李强治:共享出行行业政策分析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主任李强治博士

以下是李强治演讲的主要内容:

对于最近一两年共享经济的发展,李强治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共享经济新动能作用继续显现,2018 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29420 亿元,比上年增长41.6%;消费领域共享经济发展进入拐点,2018 年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规模约1490 亿元,同比下降23.2%;生产领域共享经济成为新亮点,2018年生产能力共享交易额为8236亿元,增速97.5%,速度全行业最快。

行业发展情况

1.总体增长,但增速大幅下滑。2018年共享经济大概有七个主要领域,生活服务领域、制造业领域占比最大,这两个领域加起来大概2.5万亿,或者占了80%以上。剩下的是其他领域,最重要的是交通出行2500万规模,增长速度23%,比2017年增速,大幅下降34个百分点;比行业平均增速,低18.3个百分点。

从所有行业看,交通出行垫底,和预期相符。2018年以来,整个交通行业的政策收紧之后,很多研讨会上,包括很多网约车公司对行业特别悲观,很多人都预计政府这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对于网约车行业而言是生死大关,但是从结果来看还不错。

2.业态丰富,但风口效应减弱。从细分业务模式来看,我国小汽车共享出行已经涌现出,专/快车、拼车、顺风车、分时租赁、P2P租车等典型业态,形成了商业模式齐全、市场规模领先的发展格局。

从2010年开始,整个共享出行业态开始萌芽,第一个是网约车,第二个是分时租赁。业态真正开始爆发是近两年,特别受共享单车风潮的影响。网约车从2012年滴滴成立,最早做的是手机打出租车;到2013年开始做专车和快车;2014年,受到国外优步商业模式的影响,原来接触的是出租车,后来接触私家车,开始进行制度上的重大突破。2014年、2015年整个网约车行业大战,包括后来美团加入,创新非常活跃;2017年,共享单车势头下去以后,共享汽车行业的风口效应越来越弱。

3.一家独大,但创业仍然活跃。平台模式以滴滴为代表,2014年,快滴、滴滴合并,2016年跟UB合并,滴滴成为最大玩家;后期不断有挑战者出现,很多国家队试图加入打破这一家独大的局面,但实际上对整个市场格局影响有限。李强治认为,共享经济是典型的平台经济,类似滴滴的C2C玩法具有网络效应,一定会产生一家独大的状态。

李强治表示,平台模式可能就只会是一家,美团、高德实际上走的是聚合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把自营平台与网约车平台融合实现流量变现。

4.加速上市,但难转行业亏损全局。2019年5月优步上市,上市首日遭破发,十年亏损近80亿美元,但仍然没有找到盈利模式。2018年滴滴也破天荒公布了他们运营成本结构,2018年,滴滴亏损109亿。李强治表示,亏损指向同一个问题——补贴,去年滴滴补贴113个亿,亏损109亿,亏损全部来自于补贴,如果补贴的状态持续,很难看到盈利的可能。

5.积极合规,但仍难重拾公众信心。对于出行安全问题,很多专家都有客观判断。政府、平台企业受到的监管压力从个案事件迅速转化为公共事件,倒逼监管体系往前走,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强化失信惩戒、引入服务评级、实行联合惩戒、展开全面清理、开展进驻检查。政策在进一步收紧加强,包括滴滴等网约车平台也做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但公众还是难以建构信任基础。

政策趋势展望

李强治简单总结了几种主要共享出行业态的政策态度:

1.专/快车、拼车。对于2016年出台管理办法,一方面明确了合法地位,另外设置了较高准入门槛。

2.顺风车。在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政策要求,但是在各个地方,包括北京、上海的城市也出台了一些关于顺风车管理办法,对顺风车管理要求非常低,或者没有像网约车一样有三证许可管理要求。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且限制派单次数。

3.P2P租车。整个国家对车辆控制是按照运营车辆和非营运车辆进行分类,P2P都是私家车辆,有一定政策风险。

4.分时租赁。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非常鼓励,因为分时租赁行业发展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当然,行业政策监管态度也非常微妙,有一个定义“非集约化出行”,就是这种出行方式实际上不有利于资源的集约,或者不有利于解决城市拥堵状况,未来可能存在潜在政策风险。

我国网约车政策情况

1.网约车新政:三证监管的总体架构。2016年出台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三证监管总体架构:管司机、管车辆、管平台。

管司机,梳理全国200多个城市,最大要求就是户籍方面要求,全国有6个城市有户籍要求,除了北京、上海这样一些超大城市以外,还有四五线城市也有户籍要求。在北京、上海,合规的司机非常有限,任何一个网约车公司进入这个行业都面临着合规司机紧缺的状态。

管车辆,各地网约车政策对车型做了很多要求,比如对排量、价格做了要求。据统计,80%的城市设立的车辆准入门槛高于传统出租车,因为暂行管理办法对网约车有一个定位——差异化发展和高端化服务,在这样定位下面,对车辆做出了高于出租车的要求和条件限制。

管平台,互联网业务一般都有一点接入全国服务的特点,平台公司去任何一个城市运营都要拿牌照,全国300个地级市和省直管县级市都有牌照要求。

2.合规进展—平台证。截止2019年5月,共124个网约车平台在全国不同城市获得经营许可证。124个平台中,47%的平台只在一个城市取得了许可证。

3.合规进展——据车证和人证。现在已经拿证车辆全国45万,拿证司机数量68万,如果说我们跟全国活跃的网约车司机比的话,合规的程度不到3%的水平。

国际网约车政策情况

1.三种态度。从全球主要国家或城市看,对网约车的监管态度和重点不尽相同,呈现三种类型。部分国家或城市采取较为严格的态度,将网约车纳入出租车管理框架: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绝大多数国家或城市采取包容的态度,制定了宽松的网约车新政:美国、加拿大等。极少数国家或城市完全禁止网约车发展:土耳其、阿根廷等。从全球来看,中国网约车监管政策态度是比较严的。

2.中美对比。如果专拿中国和美国进行比较,发现从监管目标来看,中国目标非常多,包括平衡新旧业态、统筹城市规划、保障运营安全、保障乘客权益等;美国网约车监管目标比较单一,就是保障用户权益和出行安全。中国这么多目标里面有很多冲突,虽然说这么多目标,但是李强治认为,各个地方在监管的时候一个核心目标是稳定性目标,因为稳定性目标的要求,导致2016年监管政策出台非常严,以及当下监管政策在各地落实的时候又有很多柔性空间,这样一些政策权衡,最终就来自于稳定性目标要求。

业态定位,中国是高品质服务和差异化经营的总体定位,网约车和出租车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补,而不是竞争关系;国外这种业态是由市场竞争决定。

对平台管理,国家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设分支机构,美国只需要州一级拿许可证就可以。

数据监管方面,美国大部分州没有要求企业向监管部门提供实时数据;国内越来越强调大数据监管,要求企业接入数据。可以看出网约车平台公司所面临的政策风险相比国外高很多。

政策趋势展望

1.合规是要求。李强治认为,未来几年政策大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加快网约车合规化仍然是主要任务。

2.变革是方向。大多数国家对网约车监管是趋同,传统出租车监管是许可管理、总量控制、政府定价、服务质量监督,整个传统出租车行业是这一套体系,逻辑建立在整个交通出行行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信息不对称,用经济学上的话叫传统出租车出行的市场交易活动实际上是单次博弈,这个情况下市场不容易产生信任机制,市场失灵,政府就要介入。互联网+状态下,基于共享平台的情况下,传统出租车运营的信息不对称可以极大的减弱,已经具备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从业态本身来看,全球监管放松管制将是一种趋势。同时,融合不是要共享汽车转向传统出租车的经营模式和监管体制,而是要推动出租车的共享化转型。

3.未来可能的监管挑战。首先是安全挑战,如果行业出现大的安全事件的话,可能会进一步的延缓行业改革的进程。二是算法和数据的监管挑战,为什么这个行业不能做动态调价?调价对消费者来说感知度非常差,算法和数据引发诸多争议,可能会成为未来监管重点。

展开余下全文
在app内打开
提示
确定
新浪微博
朋友圈
微信好友
QQ空间
我来评论两句

表情

相关文章
 0
发表评论

分享